前文(淺談神經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)開啟了神經可塑性的話題,這個話題其實談不完。因為大腦神經元從胚胎形成開始,至死亡一刻,每分每秒都在不停的連結或斷開,只要生命體仍在運作、能接受感官刺激、有思考,神經可塑性便不停地發揮作用。
神經可塑性影響的層面可謂巨大,由個人、社會、甚至整個人類文明,都是神經可塑性的結果。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系教授諾曼.多吉(Norman Doidge)在他精彩的著作「改變是大腦的天性」(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)就有詳盡的解說。
大腦可塑性理論的基本模型有點像佛洛伊德「心理動力論」中的本我、自我及超我的模式,分為:發展可塑性,成年可塑性及超可塑性(Metaplasticity)。
發展可塑性就像之前所描述的,從出生到成年以前,外在感官刺激如何塑造大腦,成為怎樣的人,在此段其間所接觸到的每一個訊息,就會對神經細胞連結的形成、增強、削弱及裁減發揮很大的作用,是建構大腦的基本架構。
成年可塑性是當人成年之後,大腦發展完成,在基本架構不變的情況下作出的微調。情形就像從小到大學習樂器,學會各種理論及技法之後,成年可塑性可以幫助你演奏新的樂曲。
最重要的就是超可塑性!
當一個神經迴路改變之後,附近的迴路也隨之作出改變的準備,這個影響可謂巨大。意思就是,當在發展可塑性時段給予大腦豐富多元的刺激,不斷尋求新的連結,可以令以後的連結增強,或形成新連結時更加容易。即是說不斷學習新事物,能提升學習能力,讓學習更容易。如不斷持續終身學習,超可塑性也可一直申延至年老階段。超可塑性越大,人便越「精靈」、「醒目」,這就是心理學所說增加「認知儲備」(Cognitive Reserve)的意思,到老年期也一樣,能減少認知退化,及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,仍可以享受生命夕陽的餘暉。
回到之前樂器學習作比喻,超可塑性可以讓你有能力創造你的生命樂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