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能否的專注,看看所做的事是否分泌足夠的正腎上腺素這種神經傳導物質。前提有兩個:第一,事件本身是不是能滿足慾望,分泌足夠的多巴胺,活化前額葉,滿足杏仁核,讓人繼續專注事件;第二,壓力是否夠大,分泌足夠的皮質醇,引發增加正腎上腺素,讓人專注,及分泌腎上腺素,驅動身體去完成事件。
腦部邊緣系統的杏仁核是掌管這個機制的地方,在進化的層面上來看,是一個必然的事情。如果將人類歷史退回到二百萬年前,人類未開始直立行走,掌管高階思維的前額葉還未高度發展的時候,他們與一般哺乳動物無異。生命的目的只有兩個:求生及繁衍。
原始慾望有兩種:進食及繁殖。肚子餓引發壓力,刺激杏仁核,驅動身體去尋找食物,在自然的環境下尋找食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經過大量的體力消耗(長時間搜尋、攀爬、追趕或搏鬥),找到食物之後,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來滿足杏仁核。
人類高度發展前額葉之後,會做幾種事情來讓自己減省體力消耗,來達到相同的結果,包括製造工具、思考策略及團隊協作,但仍付出相當多的體力,所以高體力運動、操作雙手、學習、及社交是智慧的根源。
繁殖方面,睪丸酮令生體強壯、性慾高漲,因為很多動物都必須要經過搏鬥、或身體活動的呈現來求偶,方能交配,都是身體能力的表達。而交配的愉悅感更是多巴胺分泌的極致,相信不用太多描述。
在原始環境生活,忽略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致命,以致會有一定程度的壓力,所以隨時都要保持警覺(專注),留意環境細微的變化。我們的祖先會從各種感官接收訊息,傳向杏仁核,如果值得杏仁核注意,在訊息未經過腦部其他地方處理(思考)前就發出強烈訊號(壓力)作出決定。尤其是視覺,因為光資訊傳遞最快,而且能接收遠距離的訊息,所以視覺凌駕其他所有感官,任何會動的物件都會即時被眼睛接收,引起杏仁核注意。當注意到是一個威脅的時候(例如一頭飢餓的猛獸),就會不假思索作出反應,一就是戰鬥,一就是逃跑,目的是消除威脅,增加生存機許率,這就是所謂的「戰或逃」反應(fight or flight),所以會對一切會動的事物特別敏感,因為這是一個自我保護的機制。
所以簡單來說,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,專注就是為了滿足慾望及解除壓力。所以漫無目的的話,是不能夠專注的。而慾望及壓力亦是情緒的根源,慾望能否被滿足,壓力是否解除,就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。就算沒有慾望及壓力,都會有不良的情緒。
強調一點,無論是為了哪個生存目的(求生及繁衍),都是透過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來呈現,意思就是若然身體多作活動的話,就能增加智慧資本、平衡情緒、保持專注、降低壓力和增加滿足感,即是延長生命。放到現代的層面看,人是不能太長時間坐著工作的,學童的前額葉更是未發展完成,未能好好與杏仁核作出良好的協調,所以不良於長時間坐式學習及溫習,不然就會引發很多精神問題。而教育環境不會改變的前提下,就必須要有充足固定的運動時間,才能讓腦部有良好的刺激,平衝情緒,保持專注力去工作及學習,才不會違背專注力系統演化出來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