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 嬰兒從出生一刻起,感官便受到外界的刺激,為了生存,嬰兒便根據這些刺激,做出適當的反應,去適應這個世界,這就是「學習」。

 

  人類的腦部,裝載著許多未使用的神經細胞,叫神經元,當神經元受到一些感官刺激,或作出思考時,神經元便會互相尋找連結,使電流訊號可以通過,形成迴路,這就是「思考」。

  如果迴路再受到相同的刺激,連結就會加強,神經元亦會增加更加多的連結,使電流更容易通過;相反,如果已建立的連結沒有受到相同的刺激,連結就會弱化,甚至斷開。這個過程叫「用進廢退」(Use it or lose it)。這也是「一萬小時定律」的基本原理。

 

  人類的大腦佔體重的2%,但用了整個身體20%的能量,能量消耗非常大,所以需要一些策略去減省能量,大腦用一個非常現實的方法:直接裁掉沒有用的神經細胞。

  裁掉方式有兩種:

  人類自出生起,為了學習基本生存技能,神經元逐漸增多,到2-4歲達到高峰。自此之後,大腦開始裁掉沒用的神經細胞,將不常使用、或未曾使用的神經細胞刪減,這個過程可以一直持續到成年。這個過程叫「修剪」(Pruning),像園丁將植物沒用的枝節剪去、或將植物剪成想要的模樣,目的是為讓植物生長得更好,或更美觀。由腦部開始修剪到成年,可以裁掉一半的神經元!所以如果想子女成長得較好的話,從小就應該給予豐富多元的刺激,增加神經連結。

大腦皮層神經元在出生後不同時期的情況

01.Brain .RGB .f01

Corel, JL. The postna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cerebral cortex. 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; 1975.

  第二種是原始時代祖先進化給我們的一個自我保護機制。當身體處於一個時間較長的危難時,為了減省能量消耗,可以使整個生命體有機會渡過危機,身體就會分泌一種荷爾蒙,叫皮質醇,溶解已存在的神經迴路,繼而裁減神經細胞,達到節省能量的目的。但是可用的細胞及迴路少了,思考就較為遲鈍,而且邊緣系統較前額葉強,所以容易產生負面情緒。現代文明未能接受這些特徵,所以視之為病,而且給它一個名稱:「憂鬱症」(Depression)。皮質醇因為壓力而釋放,所以結論就是:長期壓力導致憂鬱症。